包裝是在物流過程中保護產品,方便儲運,足進銷售,按一定技術方法采用容器、材料及輔助物等物品包封并予以適當的裝璜和標志的工作總稱。
在社會再生成過程中, 包裝處于生產過程的末尾和物流過程的開頭,既是生產的終點,又是物流的始點,現代物流的研究認為,包裝與物流的關系,比之與生產的關系要密切得多,其做為物流始點的意義比之做為生產終點的意義要大得多。
包裝的特性與功能
包裝有三大特性,即保護性、單位集中性及便利性,這三大特性具有保護商品、方便物流、促進銷售方便消費的四大功能。包裝的首要功能是保護商品。只有有效的保護, 才能使商品不受損失地完成流通過程, 實現所有權的轉移。在實際流通過程中,由于包裝的不合格,未能有效地保護商品, 導致商品破損變形、發生化學變化的事例屢有發生, 如電腦主機運到時凹凸不顯示,示器屏幕破碎,書籍受潮等,而一旦發生以上情況,商品雖然也從生產者轉到消費者手中,卻不能完全實現甚至根本無法實現其所有權的轉移,因為商品已部份降低或完全喪失了其使用價值。
包裝在保護商品自身的同時,也相應保護運輸工具或同一運輸工具上的其他商品。如油漆等物質商品包裝不當而污染了車廂及其他物品,鮮活畜類包裝不當糞便污染了飛機等案例也時有發生。
其次,包裝有將商品以某種單位集中的功能,即單元化功能.將商品包裝成大小不同的單位,用以方便物流和方便商品交易。
除上述幾點以外,包裝還有方便消費,促進銷售,防止丟失、散失、盜失等功能。
綜上所述,包裝與生產及網上物流都有密切的聯系。因此,包裝必須合理化。從現代物流觀點看,包裝合理化不單是包裝本身合理與否的問題,而是整個物流合理化前提下的包裝合理化。
包裝合理化的三要點
防止包裝不足。由于包裝強度不足,包裝材料不足等因素所造成商品在流通過程中發生的損耗不可低估。據我國1988年相關統計分析,認定因此而引起的損失,一年達100億元以上。
防止包裝過剩。由于包裝物強度設計過高,保住材料選擇不當而造成包裝過剩,這一點尤在發達國家表現突出,日本的調查結果顯示,發達國家包裝過剩約在20%以上。
從物流總體角度出發,用科學方法確定最優包裝。
對包裝發生影響的第一因素是裝卸,不同裝卸方法決定著包裝。目前我國鐵路運輸,特別是汽車運輸,還大多采用手工裝卸,因此,包裝的外形和尺寸就要適合于人工操作。另一方面,裝卸人員素質低,作業不規范也直接引發商品損失。在去年一次例會上,廣州某快運公司的總經理曾談起這樣一件案例:從香港報關進口的一件大木箱,內裝精密設備,要求運輸途中不能傾斜。當木箱運至客戶手中時,貨主肯定地認為貨物已被傾斜了,因為木箱外包裝上有一個標識變成了紅色——原來該貨物傾斜45度時,外包裝上的標識就會變色。因此,進裝卸技術,提高裝卸人員素質,規范裝卸作業標準等都會相應地促進包裝、物流的合理化。
對包裝有影響的第二個因素是保管。在確定包裝時,應根據不同的保管條件和方式而采用與之相適合的包裝強度。
對包裝有影響的第三給因素是運輸。運送工具類型,輸送距離長短,道路情況等對包裝都有影響。我國現階段,特別是廣州地區,存在很多種不同類型的運輸方式:航空的直航與中轉,鐵路快運集裝箱,包裹快件,行包專列等,汽車的蓬布車、密封廂車,以上不同的運送方式對包裝都有著不同的要求和影響。
綜上所述,包裝在物流過程中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,包裝的合理化可以促進整體物流的合理化。反過來,根據物流諸因素的變化而科學地確定最優包裝,兩者相輔相成,必將促進和推動我國物流業的發展。